呼伦贝尔空管站管制运行部召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大会

[54] 《淮南子·泰族训》。

意境不同于形象、意象,后者是能够凭借六根、六识便可感知的、较为单一有限的具体的某种具象,意境是较为深邃、内蕴无穷、微妙细致、综合圆融的心灵全息场,是只能凭借神遇、意致、妙觉、玄览、禅观、灵悟才能全息同构地于把握和领悟的。或者说事物的本体等于事物所显现出来的全体关系和属性的总和,这是不可穷尽和无限的。

呼伦贝尔空管站管制运行部召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大会

而不是凭借什么妙有,比如凭借高超的语言、某种高妙的工具媒介的使用技能而悟道。根据《大乘起信论》,佛家将境界分为三个次地。而成佛得道的境界,其心性犹如至平静、至纯净的水面,能够本自具足地显现出清晰映照出四围的景致和满天繁星灵性明镜之功效。比立象以尽意更为精妙的方式是造境、立境、借象取境、立象观境。过度的依赖和凭借语言文字悟道是完全行不通的。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老子的恍惚、窈冥,其中有象、有信、有精之说,庄子的唯道集虚、虚室生白(《庄子·人世间》)、象罔(《庄子·天地》)之说,正道出了境界说之本。甚至认为语言之外无世界。民贫则对点滴恩赏追逐不已。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55]五 世界的视角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制定法令,开创中国古代法治社会,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对起始于秦的中国古代律令有过以下的评论:他们围绕着一个中心,围绕着那位元首,他以大家长的资格——不是罗马帝国宪法中的君主——居于至尊的地位。水可载舟也可覆舟,民本神圣不可嘲弄,秦忤天意残害民心,最终二世而亡,逃不脱历史的惩罚。中国文化中的精华依然流传不绝。

[41]班固也说:秦国因商鞅谋,富有天下,破六国以为郡县,筑长城以为关塞。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呼伦贝尔空管站管制运行部召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大会

[47] 《史记·商君列传》。[45] 《论衡·卷十二·谢短篇》。农民与知者结合起来,将秦家王朝彻底消灭。法律威严,本可依法禁使,然而单靠法律远远不够。

他的任何行动都不纯粹是世俗性质的,实际上他既监管世界之自然秩序,也監管超自然秩序。该书力倡法家,贬损儒家,体现立法崇君、重农抑商、尚武好战、苛刑重罚、什伍连坐、愚众抑民等政策思想。愚民既是名词,指说百姓是天生的笨人。[43]商鞅变法值得肯定的地方很多,废井田可谓显例。

[32]这里,韩非子与商鞅看法趋同。东方观念的光荣在于惟一的个人一个实体,一切皆隶属于它,以致任何其他个人都没有单独的存在,并且在他的主观的自由里照不见他自己。

呼伦贝尔空管站管制运行部召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大会

法、术、势合一发力,才是御臣治国的大道。虐生灵,辱万众,逼人民于绝路。

商鞅有遗著《商君书》。草昧混沌如工具,是他们应有的状态。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则农不偷。所谓弱民,即弱化本囯人民,具体政策是,弱化其智,使其为弱智。[57]综上所述,商鞅思想,其特征为别君臣上下之义 、制定法令,以吏为师、施行连坐,鼓励告密、愚民贫民,志在弱民,如此等等。商鞅还担忧的是人民富裕会影响国家的治理,民强则国弱,民富则强,因此作为弱民策的一端,就是力戒民富,而使其贫。

君权比法律与信用更重要,因有独制方有法律与信用。司马迁指责商鞅是个刻薄人,也是一个投机者,他天资刻薄人也。

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井田始于夏代,此后殷周承夏制,如《汉书·刑法志》说:夏有甘扈之誓,殷、周以兵定天下矣

因此,子产认为人要健康就要在逸劳、饮食、哀乐、男女等方面有所节制,不能过度。(《韩非子·说疑》)他认为理想的国家是: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余英时注意到《史记》的循吏与《汉书》所载汉宣帝以下的循吏的差别,他认为两者同名而异实,其中一个显著差别在于前者是道家的无为,而后者是儒家的有为。学界以往多关注子产思想与儒家或法家的相通之处,但其实子产的思想与儒家、法家有很大差别,除了子产礼法思想与儒家、法家的不同之外,子产所主张的广开言路和商业自由的思想与法家思想有根本差别,子产主张满足人的欲望本性以治国的思想与儒家有根本差异。(曹峰,第3页)再说从养身到治国的思想特征,这也就是说治国当效法养身之道。(冯友兰,第200页)这也就是说,子产将礼法的根源上升到天道,据清华简《子产》,子产所说的天道具体指天地、逆顺、强柔,接近于黄老道家所说的可以感知的自然天道,冯友兰将子产所说的天之经地之义解释为自然界的秩序和规律是很恰当的。

治国也当有所节制,《左传·襄公十年》载:子孔当国,为载书,以位序、听政辟。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大夫、诸司、门子弗顺,将诛之。子产还认为同姓不能结婚,否则其生不殖则相生疾。

(参见袁青,2019年,第160-161页)从《子产》昔之圣君取仪于身整政在身的论述来看,治身不是《子产》论述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在于治国。(同上,第84页)可见,奉法循理为黄老学所提倡的大臣必备素质。

 摘 要:黄老道家的主要思想特征是强调从天道到人道、从养身到治国的思维方式,子产的思想体现了这一特征。(见李学勤主编,2016年,第137页)有事,即有道。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司马谈将先秦诸子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对于阴阳、儒、墨、名、法等五家都是先说其学术存在的缺点然后再说其有可取之处,而唯独对于道家,司马谈说: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参见李学勤主编,2012年,第158页)清华简《子产》则对子产的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的概括,李学勤认为清华简中诸如《子产》一类的文献较多涉及郑国的内容,这些文献有可能就是《左传》所说的《郑书》,《子产》可能来源于《郑书》,其史料价值当不亚于《左传》,王沛也有类似的观点。

黄老学包含了阴阳、儒、墨、名、法等五家的优点,又避免了其缺点。六、结论:子产思想当为黄老学之先声由于黄老道家文献的缺失,学界以前对于子产与黄老道家思想的关系认识不够,幸运的是,随着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等黄老学珍稀文献的重新问世以及学界对于黄老道家的深入研究,我们对于黄老道家能有更为深刻的把握,探讨黄老道家的思想渊源问题也成为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本文关于子产与黄老道家的思想关联的讨论即是在此背景下进行的。

[14]王沛,2018年:《子产铸刑书新考:以清华简〈子产〉为中心的研究》,载《政法论坛》第2期。(见陈鼓应,第65页)《黄帝四经·经法·六分》说:主执度,臣循理者,其国霸昌。

[21]张岱年主编,1991年:《中华思想大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 参考文献:[1]古籍:《韩非子》《礼记》《吕氏春秋》《论语》《孟子》《慎子》《史记》《荀子》《庄子》《左传》等。

相关推荐